實驗室污水生物膜法的主要優(yōu)點:
是對水質、水量變化的適應性較強,主要用于從污水中去除溶解性有機污染物,是一種被廣泛采用的生物處理方法。生物膜法是一大類生物處理法的統(tǒng)稱,共同的特點是微生物附著在介質“濾料”表面上,形成生物膜,污水同生物膜接觸后,溶解的有機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轉化為H2O、CO2、NH3和微生物細胞物質,污水得到凈化,所需氧氣一般直接來自大氣。污水如含有較多的懸浮固體,應先用沉淀池去除大部分懸浮固體后再進入生物膜法處理構筑物,以免引起堵塞,并減輕其負荷。
實驗室污水排放標準:
經(jīng)過處理后實驗室綜合廢水可達到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國家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質標準【CJ343-2010】、國家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11/307-2013】中的一、二、三級標準或者2005版國家【醫(y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中的相關標準,處理后的廢水可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網(wǎng)或地表、河水,也可以通過再處理工藝把處理后的廢水進行再利用。
實驗室實際上是一類典型嚴重的污染源,污染物常常被人們忽視,建設的越多,污染的總量越大。在我國,實驗室產(chǎn)生的廢水一般不經(jīng)處理或簡單處理后直接排入地下污水管網(wǎng),送到大型生活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由于實驗室污水成分復雜,特別是含有重金屬以及大量的、病毒、蟲卵等致病病原體,還有化學藥劑和放射性同位素等,生活污水處理廠的設施對其“無能為力”,后只能排入江河。這些實驗室,尤其是在中心城區(qū)和居民區(qū)的化學實驗室對環(huán)境的危害特別大,因為歷史的原因,許多化學實驗室的排水管道與居民的排水管道相通,污染物通過下水道形成交叉污染、急性傳染和潛伏性傳染的特征后流入江河中或者滲入地下,重金屬進入水源或土壤后,可能通過多種途徑進入人類的食物鏈。醫(yī)學資料稱,鉛、等重金屬會引發(fā)人體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血液病變。因此,實驗室廢水的直接排放對水資源和環(huán)境的危害不可估量。
實驗室污水來自課堂教學實驗污水、科學研究實驗污水,及其實驗室各類環(huán)境衛(wèi)生自來水和辦公室飲用水應用后的排放污水。課堂教學實驗污水和科學研究實驗室污水均意指醫(yī)藥學能力課堂教學和醫(yī)學臨床研究方位為目地的各類實驗全過程中造成的污水,因為每個實驗室和每個實驗工作人員從業(yè)的實驗新項目各有不同,同一實驗工作人員的實驗內容也經(jīng)常拆換,因而各種實驗污水的排污總產(chǎn)量一般較少,但隨時間的轉變很大,其排污不是持續(xù)的,其濃度值是變化多端的,其成份是繁雜的,對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也是多種多樣的。而實驗室各類環(huán)境衛(wèi)生清洗污水中的空氣污染物成分也因課堂教學實驗污水和科學研究實驗污水的不一樣而成份繁雜,但相對性的空氣污染物濃度值較低。實驗室辦公室日常生活污水空氣污染物比較簡單,這些以COD、BOD和懸浮固體主導。